首页    石友文章    奇石考古敲开史前文明的大门-石友于瑞军

奇石考古敲开史前文明的大门-石友于瑞军

发布时间:2025-02-03 12:50
浏览量:0

本文来源于石友文章,观点理论各自体会。

 

浩瀚宇宙,地球居民有无外星亲戚?

悠悠岁月,当代人类是否地球唯一?

苍茫大地,中华文化为何从无间断?

这几个问题,是人类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把这几个问题搞清了,人类史前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也就迎刃而解了。

 

图1

 

我在文化部门工作多年,长期关注地球人类文明起源方面的学术动态。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对宇宙奥秘探索和对人类史前文明研究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人类和人类文明溯源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依然有大量的未解之谜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例如,在文化遗址古迹方面,有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白公山铁管、太平洋复活节岛石像等等,是什么人、用什么技术建造的?在可移动文物方面,我国的三星堆铜器制作工艺何以如此高超?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徽究竟向我们昭示了什么?红山玉器中的斜口筒形器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商周青铜器上精美繁缛的回字纹源于何处?这些高度发达的文明成果到底始于何时、从何而来?学术界尽管有种种猜测与假说,但又束手无策、无法给出圆满解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的一本灵璧石专著中看到了白马纹石的“蝴蝶纹”图片。当时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回字纹”吗?(见图2)为什么数亿年前形成奇石上的纹理,与古代文物上的纹饰如此相近?难道是远古地球上还曾有过其它人类、并且干预了这些奇石形成吗?或者说我们古代青铜器上文化符号,是远古人类以一种我们未知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图2

 

顺着这个思路,近几年来我围绕我国奇石的分布、成因、造型、纹理等做了大量的调查。我发现,来自蒙古的筋脉石珠子,其颜色丰富、花纹漂亮,丝毫不逊于当代人类的套色料珠;陕西陈炉石中的“刀砍纹”,竟然与我曾在飞机高空上拍到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图高度一致;东北松花石色彩丰富,简直如同丹霞地貌的沙盘一般;哈密泥石中有些的正圆正方或菱形的几何造型,让人无法理解究竟是何种地质作用造成的。尤其令人困惑的是太湖石上的弹子窝,多呈正圆形,而且有的孔洞宛转相通。专家解释是其表面因风浪冲激而形成了嵌空穿眼的形态。这种解释听上去明显牵强附会。因为地球上江河湖泊中经风吹水蚀石灰岩太多了,但为什么只在太湖一带的的石头上有弹子窝的特征?而且风吹水涮是直来直去,何以孔道曲折相通?种种神奇现象,因为当代很多专家不相信有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对于这类难以解释的奇石成因,大多以大自然鬼斧神工来敷衍了事。

 

此外,我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中国是地球上奇石较为集中的地区。大家知道,岩石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理论上世界各地应该都有奇石。但事实上,地球南北两极人类罕至的地方没有奇石;北美洲、澳洲、欧洲等人类出现较晚的地方没有奇石;地球的西半球除了印第安文明和印加文明范围外,也鲜有奇石。为什么世界上的奇石主要集中在中国?这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思考的问题。

 

我国的奇石分布范围很广,南起广西北到黑龙江、东起台湾西到新疆,到处都有。但其中有一些很特殊的现象:凡是有历史文化古迹的地区,特别是有古老神话和外星人传说的地区,都出产各种怪异的石头。如有“红崖天书”神秘景观的贵州省,盛产古铜石和乌蒙罄石;有“花山岩画”世界文化遗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出产大化石、彩陶石和来宾卷纹石等;有二百万多年蓝田上陈古人类遗址的陕西省,出产陈炉石(见图3);有“白公山铁管”外星人遗址的青海省,出产卡通石(姜石);拥有马鬃山古代玉矿遗址的内蒙古,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疑为高古石器的奇石........类似的事例很多,不胜枚举。这决不是巧合!这里面有大量的未解之谜。需要通过奇石考古和科学探索去研究阐释。相信这些谜底揭开之时,世人必将对古老的华夏文明刮目相看。也许到时大家就明白华夏大地为什么称“神州”了。

 

图3

 

我在研究奇石过程中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发现了一些疑似天外来客的石器(见图4)。这些“天外来客”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的确认。高歌教授讲:“这些天外来客是地球上没有的冷沸材料制作的器物。”‌冷沸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其性质与常规的热沸材料截然相反。冷沸材料随着温度的下降,依次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状态变化。这种材料在常温及高温条件下为固态,但随着温度的降低,其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在零下121度后变为液态,而在绝对温度约零下270度时变为气态。这种材料的特性使得它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超级航天材料,对于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类器物也许是外星亲戚送给我们的礼物。

 

图4

 

中华文明溯源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配合,统筹推进。矿物(奇石)考古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观赏石2014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来,社会参与面越来越广。目前观赏石文化圈兴起了一股“石器热”的高古玩法,说明这个圈子里不乏有识之士。但也有个别石友对此不以为然、排斥抵制。我觉得可能是有的人不太懂石器;也有的人是跟着起哄;还有的人是为经济利益趁机炒作、滥竽充数,干扰了一部分石友的认知。客观地讲,远古文明的器物和载体,无非是一些有机纤维质、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制成的东西。但纤维质的东西,如纸张、皮革、丝绢、竹子等,不耐腐化,很难保存下来。金属材料的东西,如铜器铁器等,也有氧化锈蚀的问题。只有非金属矿物材料,也就是石质器物,不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永久地保留下来。所以说,高古石器类的奇石的存在,是符合逻辑的(见图5)。

 

图5

 

大量证据表明,我们过去赏玩的一些奇石,有很多是史前文明遗物,是中华古老文明史更为遥远的珍贵物证!如本书人物篇中展示的“高祖”(见图1),是远古人类用菊螺化石制作的人形器,侧面看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造型极为相似(见图6)。该人形器的眼部和口中形成的矿物结晶体表明,其制作的年代极为久远。我认为此物与红山玉猪龙的起源有关联,并就此事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进行了交流。王巍先生表示:“非常有可能”。现在看来,观赏石中的很多石种,包括石器类的高古奇石,其形成制作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文明更为源远流长的有力物证。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奇石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融入国家文化系统,进入体制内文明探源序列。这也许是我们观赏石脱胎换骨、走向辉煌的另一条金光大道。

 

图6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积极推进奇石考古事业,寻找史前文明遗物,探索地球人类文明起源,进一步打造中华文明新的文化标识,是我们这一代赏石人的光荣使命!

 

石友于瑞军发布于北京观赏石协会微信公众号 2024-7-25

名石欣赏